→培养方案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人才培养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培养方案

能源与动力工程

专业代码:080501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能源、石油化工、新能源动力等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掌握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扎实的能源动力装置及新能源动力系统的管理运用、运行控制、故障诊断和初步的系统设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既能从事能源动力装备的运行维护、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工作,又能有效承担新能源动力系统的高效利用、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人文素养、交流协作和终身求知精神,能在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发挥一定的骨干作用。

学生毕业五年后应该达到的总体要求如下:

目标1: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了解工程职业/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标准,具有现代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目标2:具备较为宽泛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基础,具备热能动力装备及典型新能源动力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故障诊断能力,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工程项目的运作管理能力。

目标3:具备科学的知识结构、综合的实践能力,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学科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具备解决能源动力装备制造及能源动力循环相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目标4: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自信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目标5: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毕业要求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素质、知识与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

1.1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能够基于能源动力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1.2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1.3具有个人责任与团队精神:能够在专业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备一定的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

1.4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2知识结构

2.1人文知识:对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史及改革开放史有深入的了解;学习哲学、社会学和管理科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哲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程实践。

2.2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将数学知识用于典型能源与动力工程问题的系统表达、模型建立、分析求解和论证;将物理知识用于解释和分析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问题的现象和规律的能力。

2.3专门知识:掌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全面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相关专业课程与交叉学科研究方向的专业基础知识。理解并熟悉能源管理基本原理的一般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能源动力领域所涉及多学科环境中。

2.4工具性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理解能力,一定的翻译写作能力和基本的听说交际能力,以适应在本学科研究中查阅国外文献和进行基本对外交流的需要。能够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对能源动力领域工程问题进行预测、模拟、求解和论证,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3能力要求

3.1获取知识能力:具备从书本、媒体、期刊、报告、计算机网络等一切可能的途径获取能够符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的能力。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一般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针对能源动力工程问题的实践中。

3.2能源系统装备及系统设计能力:具备锅炉,汽轮机等设备相关热力计算,零部件设计能力;具备应用计算机对设备、零件进行测绘、制图、设计的能力;具备设计能源动力系统、部件的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并能从技术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对专业工程实践和典型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合理性评价。

3.3研究/故障诊断能力:具备根据使用要求和实际条件,具备热力发电厂的一般运行和管理能力,具备典型新能源动力系统的设备运行和管理能力;具备热力发电厂的设备安装和系统故障诊断的基本能力。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能源动力领域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3.4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能够较好地解决能源设备设计和运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专业特色(或人才培养的特点)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注重实际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能源利用、动力装置为工程背景,以热电技术、先进动力为特色培养方向;集热、机、电为一体的专业特色。

1校企联合双元制培养

学院与知名企业康明斯西安分公司建立实训联合实验室,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的教学环节,构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与陕西环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吉利汽车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在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获得良好的训练。

2热能动力装备与系统+新能源与先进动力双模块课程选择

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模块倾向于传统能源动力装备的设计及系统的运行管理,新能源动力模块倾向于面向“低碳化、智慧化、节能化”新型能源动力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双模块课程注重学科交叉,拓宽专业领域,可供学生选择,更加人性化,学生可根据对能源动力类的不同兴趣及就业前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

3综合仿真实训深化实践环节

集锅炉-汽轮机-热力发电厂为一体的综合仿真实训平台,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在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形成实训内容与实际生产零距离贴近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获得足够时间、高质量的实际动手训练能力。

4以赛促教的实践创新模式

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如节能减排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等,培养学生工程创新实践能力。

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

主干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相关学科: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主干课程(打*者为专业核心课程)

本专业分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简称动力系统)和新能源动力(简称新能源)两个专业方向,相同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有:

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与电气控制*、工程材料基础、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热能动力装备与系统方向设有:锅炉原理与运行*、汽轮机设备与运行*、发电厂热力系统与设备*。

新能源与先进动力设有:新能源技术与应用*、先进汽车动力系统*、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

主要实践环节

两方向共有: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车用发动机构造及维修实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能源综合利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热能动力装备与系统方向设有:锅炉原理与运行课程设计、汽轮机设备与运行课程设计、热力发电厂课程设计。

新能源与先进动力方向设有:先进汽车动力系统课程设计、氢能与新型能源动力系统课程设计、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

学制

基本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可拓展至8年。

毕业与学位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理论学习115学分、实践教学35学分及素质拓展10学分,体能测验合格,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毕业要求,即可毕业。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可授予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工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