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与新能源学院前身为机械工程学院和物理与新能源学院。2025年1月,学校为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整合两个学院优势力量,聚焦高端智能装备与新能源领域,组建智能制造与新能源学院。学院传承了西安交通大学百年名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始终坚持“保基础,强实践,促创新”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持续推进一流专业、一流学科建设,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器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机器人工程”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新工科特色专业。《理论力学》、《离散制造智能产线制造执行虚拟仿真实验》、《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4门课程被评选为陕西省一流课程。《大学物理》被认定为陕西省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图与AutoCAD》2门课程为校级一流课程,《智能制造导论》为学院特色课程。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高级职称占比41%以上,博士占比30%以上。学院从西安交通大学和业内龙头企业聘请知名教授与领军人才作为特聘教授,建立健全的“企业-学院”协同育人体系。中青年教师均具有国内知名大学博士、硕士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教师在省级以上讲课比赛中获奖20余项,获全国高校物理仪器评比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出版教材20余部,其中《大学物理》教材获2013年陕西省高等学校教材评比二等奖,多部教材获校级优秀教材一、二等奖;教学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二等奖多项。教师近年获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核心以上论文100多篇,获批发明专利20余项。
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立足于智能制造、机器人及新能源领域的学科方向,服务于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学院近年来与吉利汽车集团、亿信中久科技有限公司、百思拓微机器人有限公司、西安交大机器人研究院、陕西众森、西安浴日光能等联合共建、共申并先后获批建设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光伏技术与系统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舌肌康复智能机器人系统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新型光伏材料与器件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等四个省级科研平台和团队。学院设置有机械系统控制与机器人应用、清洁能源与动力工程、应用物理3个研究所,近年来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20余项,联合开展以工程实际问题命题的毕业设计200余项,并有近20余项课题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
学院实践教学设施先进、设备齐全,建成陕西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共有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40多个。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数控机床上下料、机器人智能控制、3D打印、智能装配产线、智能制造制造执行系统虚拟仿真等先进实验设备,面积1000平方米。物理实验中心拥有力、热、光、电、近代、虚拟仿真和演示物理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新能源专业实验中心建有新能源材料、器件、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实验室,以及新能源材料设计研究室和光伏发电系统实验室,面积500平方米,另建有面积1000平米的屋顶光伏电站。形成了以基础实验、综合实训、创新实践、企业实战四环节支撑的实践育人体系。
学院注重校企协同育人,2018年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开设“吉利卓越工程师班”,实施产教协同育人;2022年与天风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开设“新能源特色人才定向班”,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学院还与华中数控、深圳优地机器人、西安数驱智、西安交大机器人研究院、隆基绿能、陕西众森、西安浴日光能等业内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6个,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赛教融合、“一二课堂”协同等,取得显著成效。近几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大赛、机械成图大赛、机器人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大赛、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全国及省部级奖项100余项,形成了以赛促学、赛教融合的“课程+竞赛+证书+岗位”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学院毕业生就业与考研情况出色。近20年来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4000名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与石油化工等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近年来就业率均在96%以上,就业岗位待遇优厚,企业反馈满意度85%以上。每年有10%以上的学生考上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研究生,也有一批学生在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交流学习。
智能制造与新能源学院特色专业介绍
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一流专业)
专业方向: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装备
职业前景:可在汽车制造、工程机械、航空航天等装备制造业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工艺、智能制造系统运行维护与技术管理等工作。
02 能源与动力工程(校级一流专业)
专业方向:新能源与先进动力、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
职业前景:可在新能源动力、能源动力装备与系统等相关领域从事动力装备设计制造、动力系统运行维护与技术管理等工作。
03 机器人工程(新工科特色专业)
专业方向:工业机器人应用、机器人系统开发
职业前景:可在机器人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工程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04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工科特色专业)
专业方向:光伏设备、光伏发电及储能系统
职业前景:可在光伏设备、光伏发电及储能系统、半导体制造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工程设计、系统运行与维护及项目管理等工作。
更新日期:2025年3月10日